确认偏误
为什么我们总是“祸不单行”?当你开始关注一件事时,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?
这其实不全是巧合,也不是命运的捉弄,而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陷阱在作祟——“确认偏误”: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寻找、关注、记住那些能够证实我们原有想法或信念的信息,而忽略或忘记那些与我们的想法相矛盾的信息。简单来说,我们就像一个自带“滤镜”的侦探,只收集能证明自己猜想的“证据”,而对那些能洗清嫌疑的证据视而不见。

它在生活中如何运作?让我们用“觉得自己倒霉”这个例子来拆解一下:
1. 形成假设:你的脑海里先有了一个想法:“我最近真倒霉!”
2. 选择性收集:你的大脑会开始自动扫描环境,寻找一切能证明这个想法的证据:
· “早上挤公交,鞋子被人踩了一脚!” -> 看,证据1。
· “中午点外卖,送餐超时了!” -> 看,证据2。
· “想发的文件居然忘了保存!” -> 看,证据3。
3. 忽略与反驳:与此同时,你会自动忽略那些“不倒霉”的事:
· 早上其实天气很好,你没在意。
· 中午的咖啡特别好喝,你忘了。
· 同学帮你解决了另一个小问题,你觉得理所应当。
最终,你收集到的全是“倒霉”的证据,于是你更加确信无疑:“看吧,我就说我最近水逆!” 这个想法就这样被你自己“证实”了。
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要这么做?这其实是一种大脑的“节能模式”。面对海量信息,大脑无法对所有信息进行完全客观的分析。接受一个符合我们预期的信息,比处理一个挑战我们世界观的信息要省力得多。在进化史上,这能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策,但在复杂的现代社会,它却常常让我们产生偏见。

如何摆脱“确认偏误”的陷阱?意识到它的存在,就是克服它的第一步。接下来,我们可以尝试:
1. 主动寻找反面证据:当产生一个负面想法时,刻意地问自己:“有没有相反的例子?”、“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充分吗?”
2. 换个角度思考:“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遇到这件事,我会怎么开导他?” 这能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的视角。
3. 拥抱不确定性:告诉自己“我的初步判断不一定是对的”,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信息。
“确认偏误”是我们大脑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。它让我们活在自己构建的“证据链”里,从而强化了我们的固有观念,无论是好是坏。了解它,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份清醒和宽容,少一些固执和烦恼。当下次再感觉“祸不单行”时,不妨问问自己:是我的处境真的如此,还是我的“确认偏误”滤镜又开启了?
